前言
雙電控技術作為混合動力系統的核心,通過高效的能量管理和動力分配策略,極大地推動了混合動力汽車性能與環保性的雙重飛躍。
本文將以豐田與比亞迪為例,深入剖析雙電控技術發展歷程及其未來趨勢。˙
01?豐田THS系統的深度剖析
豐田的THS)系統,作為混合動力技術的先驅,其雙電控技術展現了高度的集成化與智能化。該系統通過精密的傳感器網絡收集車輛運行數據,包括車速、發動機轉速、電池電量、加速踏板位置等,這些數據被實時傳輸至ECU(電子控制單元)進行處理。
豐田混動框架
1、發電機控制的精細化
THS系統中的發電機控制策略極為復雜且精細。ECU根據當前工況和駕駛需求,通過調整發動機的節氣門開度、點火提前角等參數,精確控制發動機的輸出功率,進而調節發電機的發電量。同時,系統還采用了先進的能量回收機制,在車輛減速或制動時,通過發電機將制動能量轉化為電能儲存于電池中。
2、電動機控制的動態響應
電動機作為THS系統的動力輸出核心,其控制策略同樣至關重要。ECU根據加速踏板信號和車速信息,快速計算出所需的扭矩輸出,并通過調節電動機的電流和電壓來實現。此外,系統還具備扭矩平滑過渡功能,確保在發動機與電動機之間切換時,動力輸出能夠保持連續且穩定。
3、行星齒輪功率分流的優化
行星齒輪功率分流是THS系統的獨特之處,也是其實現高效能量分配的關鍵。然而,傳統的行星齒輪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動力輸出的靈活性。為了克服這一缺點,豐田不斷對行星齒輪系統進行優化升級,通過改進齒輪比、增強材料強度等方式,提高了系統的傳動效率和動力傳輸能力。
行星齒輪分流
小結
鑒于內燃機的主導地位,豐田的雙電控系統對電動機與發電機的功率設計偏向優化而非極致提升,其重點在于實現發動機與電動機間能量與動力的精準分配與高效傳輸。
02?比亞迪DMI技術的創新之路
與豐田不同,比亞迪的DMI技術更加注重插電式混動(PHEV)的應用場景,其雙電控技術也展現出了獨特的創新之處。
dmi系統框架(沒有了行星齒輪結構,不需要功率分流)
1、高功率密度電動機與發電機的設計
為了滿足插電式混動汽車對高功率和高扭矩的需求,比亞迪在電動機與發電機的設計上進行了大膽創新。通過采用先進的永磁同步電機技術和高效能發電機設計,比亞迪成功提高了電動機與發電機的功率密度和能量轉換效率。這使得DMI系統能夠在更廣泛的工況下提供充足的動力支持,并有效延長了純電續航里程。
2、智能能量管理系統的應用
比亞迪的DMI技術還配備了智能能量管理系統,該系統能夠根據車輛的實際運行情況和駕駛者的需求,自動調整發動機與電動機的工作模式。例如,在低速行駛或擁堵路況下,系統會選擇純電動模式以降低油耗和排放;而在高速行駛或需要急加速時,則會啟動發動機與電動機并聯工作,以提供更強的動力輸出。
小結
總結:DMI技術相比豐田,更加傾向電,因此整個系統比豐田簡單,也不需要功率分流來提高動力,因此雙電控更多朝著大功率密度和高效來走,這點與豐田不同。
總結
審視豐田與比亞迪在雙電控技術領域的演進軌跡,混合動力汽車行業正穩步邁向全面電動化與高效能的新紀元。展望未來,雙電控技術將更加聚焦于提升功率密度,這一趨勢將直接驅動冷卻系統與創新高效技術的同步飛躍,共同塑造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新高度。
來源:RIO電驅動